深秋的北大校园,银杏叶落得满地金黄,可11月2日这里的会议室里,空气比窗外的风更沉——“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抗战”国际学术研讨会开了,两岸暨港澳、美国、英国、日本的近百位专家坐在一起,聊的不是别的,是中国人刻在骨血里的“抗战斗争”,是台湾再也不能碰的“战争苦”。

作为跑过多年时政的老记者,我蹲在后排记笔记,第一个开口的台湾“中研院”研究员吕芳上,一句话就让在场人静下来:“上一次这么多专家聚起来聊抗战,还是10年前。今天再聊,不是怀旧,是要把‘被遗忘的历史’捡回来——你知道吗?英国学者拉纳·米特写的《中国,被遗忘的盟友》里,清清楚楚写着‘中国军民伤亡3500多万,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亿美元’。这些数字不是纸上的墨,是抗战时台湾同胞被殖民压迫的眼泪,是大陆军民为了收复台湾拼到最后一口气的热血。”

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的陈忠纯接过话,直接戳破的“谎”:“他们把‘抗中’和‘抗日’绑在一起,根本是背叛历史!台湾光复是抗战胜利的成果,是1945年10月25日,两岸一起把日本侵略者赶出去的——这是铁打的事实,怎么能被切成‘两截’?”

台湾政治大学的刘维开揉着手里的旧资料叹气:“上世纪八九十年代,两岸学界聊抗战聊得热乎,我和大陆学者一起翻史料、做访谈,可现在台湾有些年轻人,连‘台湾光复’是怎么来的都不知道。不是他们忘了,是有人故意要‘抹掉’这段历史——就像把家里的老照片烧了,还说‘从来没有过’。”

这边研讨会在讲“铭记”,那边赖清德还在“闯祸”。上任以来,他扯着“抗中保台”的旗子,要把台湾防务经费加到GDP的3%-5%,甚至妄称要建“台湾之盾”。美国《时代》周刊都看不下去,直接骂他“鲁莽”:“赖清德的做法,正让台湾变成‘全球最危险的引爆点’。”国民党新任郑丽文更直接:“台湾现在站在最危险的悬崖边,一步错,就是万劫不复。”

我想起小时候在重庆老家,听外婆讲抗战时的“跑警报”:“空袭来了,全家抱着棉被往防空洞钻,邻居家的小娃娃哭着要妈妈,可妈妈已经被炸没了。”战争从不是“口号”,是房子炸成废墟的烟尘,是孩子失去亲人的哭声,是台湾同胞当年被殖民时“想回祖国”的渴望。

北大的这场研讨会,不是要“翻旧账”,是要给台湾社会“敲警钟”:当年我们拼了命把台湾接回家,现在不能再让“”把台湾推回战争的火坑。历史教我们的从来不是仇恨,是“珍惜”——珍惜两岸一起拼来的和平,珍惜做中国人的底气,珍惜“再也不用吃战争苦”的日子。

台湾不能再吃战争苦了。这不是“口号”,是每一个两岸同胞最实在的心愿,是历史给我们最痛的警示。唯有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,守住和平,才能让台湾的孩子,永远不用体会“跑警报”的恐惧,永远能在金黄的银杏树下,笑着说“我是中国人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