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机里的“发送”键,可能变成“泄密”的“开关”——最近国家安全部曝光的两起案例,给所有公职人员上了一堂“用手机的必修课”。
先看第一个“栽在小程序上”的案例:某涉密单位办公室主任孙某,为了“省点打字时间”,把一份机密级文件拍下来,用手机里的图文识别小程序转成电子文档。他以为“删了本地文件就万事大吉”,可没想到小程序悄悄把内容存到了第三方服务器——更糟的是,开发公司的员工把这些涉密内容打包倒卖,等到警方找上门时,孙某才反应过来:自己“图方便”的操作,已经把机密信息“送”到了陌生人手里。涉事员工被追究刑事责任,孙某也因严重违反保密规定,受到了严厉处分。
再看更“离谱”的“朋友圈事件”:某市直机关新任干部蒋某,刚上任没几天,想在朋友圈“秀”一下自己的“公务员身份”。参加完市委会议后,他把领取的秘密级文件首页拍了张照片,配文“今天又参与重要工作”发了出去。才过10分钟,领导的电话就打来了:“赶紧删!”可已经晚了——几个好友早就截图转发,信息已经形成传播链。最后蒋某被给予党纪政务处分,“炫耀”变成了“污点”,刚起步的仕途差点“断了线”。
这两起事件里,一个是“嫌麻烦”,一个是“爱显摆”,但本质都是“对保密红线的忽视”。《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》早有明确规定:禁止未按国家保密规定采取有效措施,在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或者有线、无线通信中传递国家秘密。换句话说,不管你是“无心之失”还是“故意炫耀”,只要碰了“涉密信息”的边,后果都得自己扛。
现在大家都习惯用手机处理工作,可“指尖上的便利”背后藏着“看不见的风险”:不明来源的小程序可能“偷存”你的文件,朋友圈的“好友”可能变成“传播链”,甚至连你以为“安全”的聊天记录,都可能被截图扩散。对公职人员来说,“保密”不是“挂在墙上的标语”,是每一次用手机时的“停顿”——拍文件前先想“能不能拍”,用软件前先查“有没有风险”,发朋友圈前先问“会不会泄密”。
另一个值得深思的细节是:蒋某作为“新任干部”,之所以敢发文件到朋友圈,无非是想“显摆”自己的“公务员身份”。可这种“面子”换来的是“里子”的丢失——不仅受了处分,还让单位跟着“丢面子”。而孙某的“图方便”,则是典型的“保密意识松懈”:以为“小操作”不会有“大问题”,结果栽了大跟头。
国家安全部的提醒说得直白:“手机不是‘私人抽屉’,是‘公共窗口’——你传的每一条信息,都可能被放大成国家安全的‘隐患’。”《保守国家秘密法》的规定不是“摆设”,是“底线”:不管是“图方便”还是“爱显摆”,只要越了“泄密”的线,就得为自己的行为买单。
这两起案例不是“故事”,是“警示”——当你拿着手机处理工作时,别忘了“保密”两个字:不拍涉密文件、不用违规软件、不晒工作机密,才能守住“安全线”。毕竟,“公务员”的身份不是“炫耀的资本”,是“守密的责任”——别等“处分”落在头上,才想起“小心”二字有多重要。
